本文共 2714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9 分钟。
CMOS门电路简介
CMOS门电路(Complementary Metal-Oxide-Semiconductor)是指利用P沟道MOS管、N沟道MOS管的互补特性设计的门电路。
MOS管简介
场效应管(FET)又称单极性晶体管,其仅靠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导电得名。场效应管(FET)按工作原理主要分为结型场效应管(JFET)与绝缘栅型场效应管(MOSFET);按导电载流子类别主要分为N沟道(载流多子为电子)与P沟道(载流多子为空穴)两种。
MOS管具体又可分为增强型、耗尽型两种,即MOS管共四种增强型NMOS、增强型PMOS、耗尽型NMOS、耗尽型PMOS。
增强型MOS管
如图为N沟道增强型MOS管。衬底为低掺杂的P型衬底引出一脚为B,再制作出两个高掺杂的N区,并引出两个电极源极(s)、漏极(d),半导体上制作一层二氧化硅绝缘层,并在之上制作一层金属铝引出栅极(d)。
与三极管不同,源极s与漏极d并无大的区别,因此MOS管具有很强的对称性;通常使用时,将源极s与衬底b连接。

正常情况下,s、d之间为两个背向PN结即使加压也不存在导电沟道,通过在g、s(b)之间施加正向电压,促使P型衬底靠近SiO2的部分空穴下移,留下不能移动的负离子区,形成耗尽层;当Ugs继续增大,一方面耗尽层增宽,另一方面将衬底的自由电子吸引到耗尽层与绝缘层间形成N沟道,成为反型层。反型层成为漏极s与源极d之间的导电通道。使得反型层刚好形成的电压Ugs成为开启电压Ugs(th)。

当Ugs>Ugs(th)为一个确定值时,在d、s之间加正向电压即产生漏极电流,同时使耗尽层倾斜,导流能力降低,此时整个反型层类似于一个可变电阻器;当Uds=Ugs-Ugs(th)时,耗尽层刚好达到SiO2,形成预夹断;此时Uds继续增大,夹断区随之延长且增大的Uds几乎全部用来克服夹断区对漏极电流的阻力,宏观特征表现为电流Id几乎不随Uds变化,仅有Ugs的大小有关,管子进入恒流区。

特性曲线如图:

夹断区(截止区):Ugs<Ugs(th) 此时反型层未开启,整体截止
可变电阻区(线性区):Ugs>Ugs(th) Uds<Ugs-Ugs(th) 此时Ugs确定、反型层形成,Id与Uds成线性变化可视为可变电阻。
恒流区(饱和区):Ugs>Ugs(th) Uds>Ugs-Ugs(th) 此时夹断区形成,Id仅与Ugs的大小有关。
PS注意:MOS管饱和区与三极管的饱和区不同!!
耗尽型MOS管
耗尽型MOS管与增强型MOS管不同之处在于其本身自带反型层,相应的调整Ugs即可控制反型层的宽度,在此基础上施加Uds即可产生漏极电流及夹断。N沟道耗尽型MOS管如图。

特征曲线如图:

以上均为N沟道MOS管,P沟道MOS管即衬底为N型衬底,导电沟道为P型沟道,此时需要在栅极g与源极s(衬底b)之间加负电压以促使P沟道的形成,Ugs<0。
CMOS门电路
CMOS反相器
以增强型MOS管为例,将一个P沟道MOS管和N沟道MOS管串联,其中栅极g共接输入电压Vi,PMOS的源极s及衬底接正电压VDD,NMOS的源极s及衬底接低,两个管子的漏极d共接并引出输出电压Vo(VDD > 两个管子的开启电压绝对值之和)。

当Vi=VDD(高电平时)T1管子Vgs约等于0,T2管Vgs约等于VDD大于开启电压,因此T2导通Vo约等于0,输出低电平;当Vi=0(低电平时)T2管子Vgs约等于0,T1管Vgs的绝对值约等于VDD大于开启电压的绝对值,因此T1导通Vo约等于VDD,输出高电平。实现反相器功能。

通常T1、T2采用近乎完全相同的工艺,电压传输特性AB段,对应输入低电平,输出高电平,此时T1导通,T2截止;电压传输特性CD段,对应输入高电平,输出低电平,此时T2导通,T1截止;当处于BC段时,会出现T1、T2同时导通的情况,因为工艺相同,因此发生转折的阈值电压为1/2VDD,由于T1、T2全部导通因此会产生很强的瞬时电流。而在AB、CD区由于其中一支管子截止,因此电流极小。
CMOS器件应尽量避免管子长期工作在BC段,CMOS电路的功耗主要由电流峰值处产生,越高频率的数字电路功耗也会相应增加。
其他CMOS门
与非门、或非门

CMOS门电路中的NMOS管负责拉低,而PMOS管负责拉高(设计原则),在真值表上体现为NMOS管负责Y=0,而PMOS管负责Y=1。PMOS管部分与NMOS管完全对称取反,如与非门:单看NMOS部分表达式为Y=(A·B)’,单看PMOS为Y=A‘+B’,二者取反相等。
带缓冲器的门电路
带缓冲器的门电路:上述门电路存在输出电阻R0收输入端状态的的影响的问题。设每个MOS管内阻为R,当AB=1时,输出电阻R0=2R;A|B=0时,R0=1/2*R;A(B)=1、B(A)=0时,R0=R。门电路前端的输出相对于后端可近似为电压源,因此希望电压源内阻不变。在门电路每个输入输出端增加一层反相器进行缓冲,此时逻辑功能发生变化,但输出电阻稳定。
OD门

在CMOS电路中,为了满足输出电平变换、吸收大负载电流以及实现线与接等需要,有时将输出级电路结构改为一个漏极开路输出的 MOS 管,构成漏极开漏输出门电路(OD门),与TTL OC门电路类似。
通过NMOS管漏极引出电阻接入VDD2,可将高电平1对应的电压由VDD1改为VDD2,实现高电平转换;另一个优点在于可以实现线与逻辑。
常规门电路无法实现线与,这是因为如果将两个门电路输出,直接线接在一起,理论上Y1=1,Y2=0时,输出为0,而实际上,当一个为1,一个为0时,总的输出直接由Y1=1的VDD经PMOS管输出并流入另一个Y2=0的NMOS管至地,产生瞬间的强电流(参考电流特性曲线)且这一持续时间较电流特性曲线的强电流时间长的多,会瞬间击穿两个门电路造成永久损坏。
三态门
三态门:EN’为0时,Y=A‘,EN’为1时,T1、T2同时截止,Y无输出为高阻态,此时整个门电路为阻值近乎无穷的电阻,实现了物理连接不断,而电气连接中断的作用。
在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字系统(例如微型计算机)当中,为了减少各个单元之间的连线数目,希望能用同一条导线分时传递若干个门电路的输出信号。这时可采用图3.3.41所示的连接方式。图中的G 、G、…、G。均为三态输出反相器,只要工作过程中控制各个反相器的EN端轮流等于1,而且任何时候仅有-个等于1,就可以轮流地把各个反相器的输出信号送到公共的传输线——总线上,而互不干扰。这种连接方式称为总线结构。
转载地址:http://gsgd.baihongyu.com/